宁夏盲人大学生马国庆:把眼前的黑吟诵成生活的光
“喂,您好,我是马国庆……”
手机里传来一个清澈明亮的男中音,吐字清晰、语调平和,多听几句,还能听出三分优雅的磁性、五分内蕴的深情。
好一副漂亮的嗓音!
说话的是中卫市中宁县徐套乡大滩川村20岁的青年马国庆,在2025年高考中,他被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播音专业录取,成为宁夏首位播音专业的盲人大学生。
什么,是位盲人吗?
是的,因为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,出生仅7个月,马国庆就摘除了左眼眼球;6岁时,又摘除了右眼眼球。而在此后的14年岁月里,马国庆把眼前的黑色吟诵成生活的诗歌,把生活的暗淡燃烧成一道道光芒,照亮自己,也照亮了梦想与希望。
马国庆可以熟练掌握手机语音编辑软件,生活、学习都没有障碍。
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寻找光明(顾城《黑眼睛》)”
两排黑色的睫毛浓密而修长,低垂下来,遮掩着马国庆没有睁开的双眼。马国庆热情地招呼客人落座,自己也拉过椅子坐在记者身边,熟练自如。
“生活、学习都没有障碍,家里的活计也不用别人帮忙,自己就能干好。”说起日常生活,马国庆平静而自信。
2004年10月1日,马国庆出生在中宁县徐套乡,父亲马启兴给他起名“国庆”,每天干完工程回到家,第一件事就是抱着他逗弄嬉戏,听着孩子奶声奶气的笑声,马启兴觉得空气就像家里沏好的八宝茶一样香甜。
2005年5月,马启兴和妻子杨五姐发现儿子似乎有点不一样。“娃娃脸冲着光的时候,没有眨眼的动作,哪怕是头顶上大日头照着,也不见他闭眼……”5月下旬的一天,马启兴抱着马国庆玩“举高高”,日光灯刚好照着孩子的脸,他发现儿子左眼眼珠上有一个白点,心里顿时“咯噔”了一下。
“我抱着娃娃先去了县上的医院,大夫看了半天说,‘我这里看不了……你赶紧领着娃娃去大医院检查吧。’”
杨五姐抱着马国庆,马启兴开着车,连夜赶到自治区人民医院,经过两天的细致检查,马国庆被确诊为左眼视网膜母细胞瘤,需要手术摘除左眼眼球。
“我这个人从小就心肠硬,但孩子确诊的那天下午,眼泪淌得把袖口子都打湿了。”谈起20年前的往事,马启兴仍止不住眼圈泛红。“但不治,娃娃这条命可能就保不住了,家里人商量了半夜,决定给娃娃做手术。”
近6个小时的手术很成功,2005年7月,马启兴带着马国庆出院回家。从那时起,马国庆就仅依靠右眼的视力生活。“娃娃懂事,干啥都不娇气、不撒懒,吃饭、穿衣服、出去玩,都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。”马启兴喘了口气,给我们的纸杯里续上热水,自己却端起杯子又轻轻放下。“2009年,马国庆上了幼儿园,不到一个月,老师打电话说娃娃走路不稳当,下台阶的时候还绊倒过几次。”马启兴问儿子是咋回事,马国庆指着眼睛说:“总觉得看不清楚……”
2009年,马启兴带着5岁的马国庆出省求医,最终在北京崇文门医院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,同样需要进行眼球摘除手术。
“当时是7月上旬,我背着娃娃往宾馆走。快到宾馆门口时我说‘国庆,要是右眼也看不见了,你咋活啊……’”趴在父亲背上的马国庆给出了一个让马启兴意想不到的回答:“看不见,我也要活……好好活。”
那一刻,马启兴忍了一路的泪水夺眶而出。
马国庆使用语音编辑软件编辑音频素材。
“在空虚与黑暗中行走不觉恐怖……黑暗是我的光明,我的路(杜运燮《盲人》)”
在北京将近一年的治疗过程中,马国庆完成了手术,先后进行了近20次化疗,命保住了,但他却永远不能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了。
同时,马启兴多年来做工程攒下的积蓄也花费殆尽,为了生计,他远赴新疆,当电焊工、开载重车……曾经连续三天两夜都在载重车驾驶室里度过。
而千里之外的马国庆就像在父亲宽厚的脊背上说的那样,每一天都在“好好活”,在黑暗但并不黯淡的世界里一天天长大。2013年,马国庆前往宁夏特殊教育学院就读,新生登记处的一次登记填表体验,让他永生难忘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拿到A4纸那么大的盲文登记表,我轻轻摸着上边的小点,感觉它们像是我的战士,我在为他们排队、出操、训练、战斗……”
“战斗”着的不只是盲文本上的圆点,还有触摸它们的马国庆。为了“读懂”一句话,他会上百次反复触摸盲文点,再把汉字摸索着写在笔记本上;户外运动时摔倒,一声不吭爬起来继续跑,直到老师跑过来拉住他,他才知道自己的膝盖裤子磕破了一条大口子……
“觉得苦吗?”
“不苦,我能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,虽然看不见,但我能听、能说、能触摸、能行动、能思考……我的生活是很丰富的。”
马国庆和妹妹一块学习。
“也许,我是盲人;我只能用声音,触摸你们(顾城《也许,我是盲人》)”
生活是很丰富的。马国庆不但在学校结交了很多朋友,放暑假的时候,他还会搭上西行的列车,往返数千公里去新疆看望打工的父亲。
旅途时光对他而言既陌生又新奇。“能和全国各地的旅客聊天,听维吾尔族的小姑娘唱新疆歌,我也会背诵李白、王昌龄的诗给大家听,就像在家里一样。”
马国庆和妹妹帮助家里收获硒砂瓜。
“上洗手间也不发愁,乘务员或游客领我去1次,我就能记住路——数着过道的卧铺栏杆走,最多的一次是11根,最少的一次是两根——数够就到了。”
生活的丰富和多彩还不止如此。2019年,全国知名的音频分享平台“喜马拉雅”来到宁夏特殊教育学院举办专场讲座和培训,马国庆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
“我当时朗诵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《匆匆》,刚上台还有点紧张,但我想,我看不见,观众和评委的表情我也不知道,紧张啥?人就放松下来了。”说到这里,马国庆点了点头,一口整齐的洁白牙齿和嘴角勾画出一个自信纯真的微笑。
那次比赛,马国庆获得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,“喜马拉雅”平台的赵老师专门找到他说:“小伙子,你的声音条件很好,好好学习、好好训练,我在上海等你。”
朗诵的世界里,马国庆乐在其中。“发音、声调的变化光用嗓子不行,那样很快就累了,要学会胸腔共鸣、腹腔共鸣。我专门买了徐涛老师的教材,边听边学、边学边练。我特别喜欢徐涛老师朗诵的《沁园春·雪》,每次聆听时,都会觉得心潮澎湃。”
高考结束的这个暑假马国庆一边学习语音软件编辑,一边和妹妹帮家里收获种植的3亩多硒砂瓜。在一望无垠的瓜地里,手捧圆滚滚散发着土地清香的硒砂瓜,他会吟诵李白的《将进酒》、王昌龄的《出塞》、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满怀自信、豪情激荡。
9月13日,马国庆顺利到达重庆城市科技学院,准备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,在他面前,未来正在铺成一条五彩斑斓的阳光大道……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袁洋 见习记者 李萌 文/图)